体育教学部
 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部门概况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党建工作  训练竞赛  场馆管理  体质测试  迎评促建 
热点文章
管理办法
您的位置: 部门首页>训练竞赛>管理办法>正文
兰州财经大学运动代表队常态化训练竞赛的实施方案
2024-10-17 17:06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结合兰州财经大学实际,执行《兰州财经大学运动代表队常态化训练办法》,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体教融合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导向,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强化运动训练竞赛为抓手,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加强教练队伍建设、深化协同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扎实提升体育教育的育人水平,引导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坚持“五育并举”,厚植“以体载德”“以体育美”“以体促劳”“以体筑智”的育人观念,扭转“重智轻体”片面认识,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心理健康测评反映的普遍性问题,以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扩大普及比赛活动为着力点,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严守训练安全、比赛安全意识,有效破解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学校体育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方式方法变革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体育竞争意识,以发展技能类项目、普及体能类项目、提升对抗类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石推进科研改革成果向学校体育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渗透,浸润学生勇毅竞争、直面失败、担当付出的价值实现,为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内涵发展和整体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科学锻炼。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遵循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重视差异化训练整体化要求高效融合,切实增强学生体育训练竞赛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协同推进。强化部门协作,凝聚单位共识,联动师生力量,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善学校、学院、部门俱乐部、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强国目标。  

(三)工作目标

  2027年,配齐配强教练员训练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训练竞赛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课外活动、训练、竞赛四级体系初步建立、交互补充,高水平运动人群规模扩大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质增量,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模式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2028年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有历史性突破,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制度保障

修订完善兰州财经大学《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办法》,力争2024年获得通过。尝试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将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体育活动课、课后训练、指导参赛等计入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给予充分考虑。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教练员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对于体育竞赛获奖具有同等认同效力

(二)充实教练员队伍

2027年,建立稳定、进取、奉献的高素养教练员队伍。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教练员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加强新任体育教师培训,强化基本功技能考核。支持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以及其他体育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和考核进入教练员队伍尝试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将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体育活动课、课后训练、指导参赛等计入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给予充分考虑。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坚持教学为本、科研先行,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体育教师要占有一定比例。落实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不达标的高校原则上不得开办相关专业。

(三)深化体育教学训练方式改革。

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养成为导向,坚持因材施教,强化教学相长。聚焦“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乒乓球等专项运动技能。创新体育训练方式,优化训练竞赛管理模式,提升训练质量,促进学生兴趣培养、主动参与、自主锻炼。规范运动训练,科学设计和安排训练内容。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指导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四)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地区性竞赛为一体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促进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强化安全教育,加强体育活动安全管理。深化体教融合,整合体教优质资源,在赛事活动体系、注册管理、组织实施、场地共享、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等方面探索一体化组织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并尝试专业运动队、体育职业俱乐部、社团组织等合作开展课余训练。发挥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形成体教深度融合、高水平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建立健全职能部门联系保障机制

加强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直属专业行政管理单位、各级专业体育协会沟通联系,达成战略共识获取长期支持。

  三、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师国君

 副组长:张继周、杨志俊

 成员:杨博  

 (二)工作机构

 1、管理

 体育教学部竞赛与训练中心 负责人:杨博

 2、保障

 体育教学部办公室、体育教学部场馆中心 负责人:牛黎、唐忠辉

 3、联络

 负责人:刘爱爱

    管理

  (一)工作管理

  体育教学部竞赛与训练中心 负责人:杨博

  (二)管理办法

  1、岗位管理:依据兰州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教职员工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

  2、业务管理:依据兰州财经大学《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办法》,如有修订按最新版执行。

   五、组织实施

   (一)训练

   技巧类项目代表队两支、对抗类项目代表队六至八支常态化、全学年训练,尝试品牌项目代表队假期赴专业基地训练备赛。

   (二)竞赛

    1、技术性指导校内赛事提升比赛质量、联同工商管理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升体育赛事管理与服务保障实践。

    2、省内、国内、国外赛事应赛尽赛。

    3、具备条件可申办相关赛事或体育活动。

    4、选择性参加新兴体育项目赛事或社会大众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部

                                       2023113号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54号